许昌地处中原腹地,位于河南省中心,是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。现辖6个县(市、区)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、1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、1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,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,总人口492万人。概括讲,许昌有6个显著特点。
一是历史文化悠久。早在旧时器时代,境内就有先民生息繁衍。2007年,考古学家在许昌县灵井镇发现“许昌人”古人类头盖骨化石,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东亚人类进化过程中8至10万年前现代智人的空白。许昌远古时期称许地,西周时期称许国,秦朝置许县。三国时期,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被称为“魏都”,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。此外,许昌是全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,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,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,北方著名的花木种植和销售基地,还被称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、中国腊梅文化之乡、中国烟草文化之乡,享有“钧都”、“花都”、“烟都”、“药都”之美誉。
二是交通区位优越。许昌距省会郑州80公里,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,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,北京至深圳的高铁纵贯南北,在建的郑万、郑合高铁穿境而过,许昌至郑州城市快轨将于2017年开工建设,未来境内将有3条高铁线路、5个高铁站,境内现有7条高速公路,形成了集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、航空为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,是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发达的地区之一。
三是产业特色鲜明。许昌工业基础较为雄厚,工业竞争力居河南省第3位,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1600家,去年实现增加值1380亿元,实现利润常年居河南省第2位。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、优质的土地资源、广阔的市场资源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,培育形成了电力装备、再生金属及制品、汽车及零部件、超硬材料及制品、电梯、食品及冷链、发制品7大特色优势产业,以及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为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、亚洲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、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、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、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、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。截至2016年底,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8家,上市企业5家,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。
四是生态环境优良。许昌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,花木种植面积90多万亩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.25%,拥有全国罕见的平原林海、天然氧吧,是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,还是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、2016年度中国质量魅力城市。尤其是成功打造了全长82公里的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,形成了“河畅、湖清、水净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水生态美景。
五是民营经济发达。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0%,拥有民营企业3.7万家,培育了森源、黄河、众品、瑞贝卡、远东传动轴和西继迅达等一批全国知名民营企业。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5家,其中4家进入中国民营经济500强,占河南省的1/3。2015年9月24日,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许昌时指出,许昌就像当年的温州,到处迸发着创新的活力,希望许昌能够成为创新型城市,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。
六是发展活力充沛。许昌致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,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,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。国家在许昌设有海关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分支机构,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正在积极申建,拥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、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两个“国字号”出口基地。许昌致力打造亲商、安商、富商的投资环境,为客商提供“全程代理”、“保姆式”优质服务,保留行政审批事项在河南省最少,是全国创业先进城市、河南省“优秀金融生态省辖市”。在2016年《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》中,许昌市经济发展环境指数、行政环境指数、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。
近年来,许昌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,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.2%,增速居河南省第1位,经济总量居河南省第4位。2016年,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53.1亿元、增长8.8%,增速居河南省第1位;固定资产投资2263.8亿元、增长17.2%,增速居河南省第1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.9亿元、增长13.8%,增速居河南省第2位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,经济实力稳居河南省第一方阵。